由木心先生的课堂笔记说起
陈丹青的文学老师木心80年代给一众赴美学子讲述各国文学历史,后来木心逝世,陈丹青先生把听课笔记整理成册,应读者请求,编排印刷出版。
89年元月开始,至94年结束,历时5年,木心先生从62岁到坚持到67岁,每2星期一次,人数不足则顺延,上课地点则周转于纽约各同学家的客厅,是授课,也是分享,讨论。
陈丹青先生在后记中说,木心所授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作品,绝大多数都没听过,更没读过。七八十年代出国求学的人甚多,当时的年代,年轻人能接收到的文学熏陶甚少,出国为了更自由的生活,更自由的创作状态,也有求知的需求,前人是因为外因导致求学困难,现在网络发达,交流顺畅许多,但我们自我封锁。
木心先生对当时的学生强调,搞艺术的人内心需要一根线牵引着,需有自己的世界观和知识框架,搞艺术创作的人不能是一个空心萝卜,说到具体学习方式,你要了解历史,文学史,艺术史,哲学史等等一切跟人有关的历史。
众多大咖都出现在当年的讲义中,或褒或贬,风趣尖刻,批评起来也毫不客气。
我喜欢这本有自己独特味道的讲义,评论不一定准确,但是充满了个人见解,木心先生的文学生涯从小开始,经年累月的丰富阅读经历,成就了自己独特的宇宙观,人生观,评论起古往今来的大文豪们,一点不怵,充满阳刚之气而又不失温暖,很难用一两句话表述清楚。
我的理解是,木心在逐步建立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,广泛的阅读和学习经历对其帮助特别大,这本书有点像个人学习传记。
早晚高峰的地铁
平时坐地铁的时候,随手拍一张照片,照片里的人共同点是是什么?耍手机,这类人,包括你,也包括我。
我们在观察别人,也在观察自己,每个人都专注在这一小小的长方体中,有人刷智商付费形式的文章,有人刷抖音,有人打游戏。我属于刷文章的那种乘客,这玩意有个坏处,总期望一篇短文能让自己吸收上下五千年的思想精华,跟炒币有点像,都想3天速成为利弗莫尔。
一直想写东西,以笔记的形式梳理自己遇到的问题,慢慢的发现一个问题,只是记录,少了思考,更无深度可言,最严重的问题的是语言干瘪,为了讲述某个逻辑或者事情,总要啰嗦一大段文字,小学时候学的古诗,简短的几句就能描绘出一幅画,或者说明白作者的心境,非常希望能有此能力。
古文里也有大段的论述文章,要言不烦,总结能力非常强,反观平时都以碎片化阅读为主的我们,总以卧槽,牛逼总结一切。
以本人现在的文学素养,再看多少篇爆款文章,也不可能学到啥,反而不如翻翻成语词典,2000前写的道德经,现在依然看不懂,木心对学生说,人活一世,得有一立世之本,用他的话说,宇宙观、世界观、价值观一个都不能少,你可以不按照这个方式活着,但确不能不懂。
我的想法,人得关注3个时间段,出生后懵懵懂懂,到自己有意识开始思考人生的时候,必定会遇上迷茫期。
我们需往后看,看身后的历史,了解祖先都做了什么,思考了什么,著了哪些书,这些都有必要研究,为毛?老子写的道德经,我们现在懂吗?如果是垃圾,能存续千年之久?科技有进步,人本身却没什进化,说出的还是那些话,想的还是那些事,吃喝拉撒上的需求并无根本上的改变。我偶尔在想,这些老头太坏,牛逼的思想都被他们整出来了,后人只能拾其牙慧。
还要往前看,人总要有奔头,想象未来,总会有未知的事发生,新的科技知识持续被更新。
关注手里的事,关心眼前人,这时候我觉得“鼠目寸光”是个褒义词,关注当下,但我做的不够好,其他人呢?
在加密货币的圈子里玩,也需要这样,什么都不知道就容易心慌,没个准绳,被割的时候也最惨,多了解就能少被割点,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了。
木心常对学生说,你们读书太少啦,大白话就是,读书少,容易被历史“割”,容易被自己“割”,这不也是对我们说的嘛?
加密货币圈子的运营朋友们一直想做好社区,办各种线下活动,参会的人去了还是玩手机,这对做社区的朋友是个启示,这种玩手机的线下活动就不要做了,索性想办法做“连续剧式”的活动把人圈在手机里,手机里的行为艺术,手机里的社会实验,我认为这个想法更靠谱。
币圈人的焦虑
印度的湿婆神据说有多种变身,以各个形象显示自己的神力,一种说法是,如来佛也是湿婆神的一种化身,当然这都是一家之言,佛教徒当然不这么认为。
焦虑也一样,有点类似会72变的孙吾空,有人焦虑表现为精神症状,有人焦虑表现为身体、四肢问题。
加密圈子里的人,不少人都焦虑过,或者说所有人都在某段时间里焦虑过,这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,通常的焦虑来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担忧,更具体一点说是总担心出现负面的事情。
通常的人都能意识到自己在焦虑,还有些人意识不到自己的焦虑,这种感觉隐藏的极深,也不易被发现,更不容易被搞定,这估计需要精神医生介入了。
我们普通人的焦虑通常不会上升到需要医生介入的地步,如果你能搞定任何事情,也许就不会焦虑了,但问题是你不可能搞定任何事情,明天BTC的涨跌您能控制吗?不确定性是一直存在的,这里面包含的负面事件只有到发生的时候你我才能知道。
如果未来是不确定的,外力是不可预知的,福或者祸也是现在看不见的,只能在大的方向上进行预防,例如炒币的人不要Allin全部身家。
另外我们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时候可能低估了自己的处理能力,当不确定性的事件越来越近,慢慢看清它的面目,你开始着手处理,在处理这件事情的当时,你反而不会焦虑,这时可能是其他情感,或高兴,或难过。
面对不确定的另一种方式是试图了解它,掀开它面纱的一角,过往的经验或许对你处理处理不确定事件有帮助,了解自己的历史,别人的历史,甚至人类历史。
我猜,相比它的学生们,木心先生面对未来会淡定很多,也不会那么焦虑,迷茫,原因是他通过文学著作,了解人类历史,建立自己的根,某种程度上提前了解了未来的不确定性,也就不那么焦虑了,这是我最近看这本书给我的启发,你我皆同类,这些经验具有普适性。
我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有个习惯,总会用最短的时间把寒暑假作业搞定,然后其他时间玩,有人说这没什么不好,完成作业好好玩,不是挺好嘛,但我的问题在于,这么做的深层次逻辑是“图快”,在中小学的时候刷题,总不愿意写过程,直接“心算”结果,我后来一直有这个习惯,久而久之,凡事很讨厌拖拖拉拉,正式正向的结果,负面的结果是做事的过程中会有一步到位的心态,如果这个心态用于炒币和从事加密货币工作上,就是大忌,想一口吃成胖子的人不在少数,急于求成,当求而不成之时就容易产生焦虑感。
炒币焦虑有解决方法嘛?
焦虑感想完全解决是不可能的,不要心存这种妄想,我把它看座是既欢乐又让人厌恶的调皮鬼,唯有了解并与之相伴才是正经事。
前几日,朋友圈里,一位加密货币圈子的创业者吐槽自己的焦虑,我给她谈我自己的经验和理解,现在想想,这有点类似兽医给心脏病人开刀,不大合适,焦虑是一种精神体验,很难用理智和逻辑去解决,唯有切身体验才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,而体验又是私人的,不可传递的“知识”。
阅读相关的书,回忆自己的感觉,与亲密的朋友分享这种感受(同时请他别BB),用笔记录下它,观察它,了解它,你会发现,有意思的事情就会发生。
焦虑自古有之,是个人就有这问题,不论他是谁,曾国潘曾说过这么一段话,送给加密货币圈子里的朋友们。
物来顺应,未来不迎,当时不杂,既过不恋。